我们的家
---写在参访贵州军事职业学校第四教学部后
从贵州回来,人虽被埋在在马来西亚排山倒海的公文里,心却仍旧紧系贵州省修文县市镇尾端, 静静躺在那将军山脚下,那一块叫家的陶园里。
2005年我开始在马来西亚推展爱心教育计划,2008认识笃行爱满天下教育理念的南京浦口行知学校杨瑞清校长,然后在2011遇见在贵州偏远的大山脚下,21岁父母便卖掉了家中仅有的家畜,凭着深信人间多办一所学校,就少了一所监狱为行知教育义无反顾办学的杨昌洪校长,好像是菩萨冥冥中安排好了的, 在马来西亚这条蔓草裹踝的爱心教育路上不断 给我送来天使,持续给我捎来勇气。
2012年6月24日早上, 终于如愿的踏上这块大山脚下的净土。踏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两座单层的校舍,校舍建筑虽然不起眼,但是那一排整整齐齐印在校舍上白蓝相间的一行字,却如雷般震撼着我们这一行9人的心。
“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力, 老师没有嫌弃的理由。”
多么耀眼的教育理念,多么骄傲的办学方针!
虽然是星期天,在陶园里总是可以见到穿着军服的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在操练。
张老师领着我们在校园里走动。校园不大,没有华丽的校舍,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任何名人伟人的半句金科玉律。可是园中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一人一事,却让我们处处感受到生命顽强的力量, 这巨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敲打着我们那颗已经渐渐变得冷漠的心,让我们颤动不已。
树上,墙上和石头上都写满了杨校长和老师们在教学上的领会和感触,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如此的真诚毫不造作。
在校园旁边一片孩子们自己耕耘得绿油油的玉米田旁,插起了一枝两层楼高的旗杆,红色的五星旗随风飘呀飘。张老师骄傲地说,这是孩子们用废弃了的床架竖立起来的杆子, 学校一定要有一枝旗杆。
校园里仅有的九座假山的鱼池,还有四张石桌子的石头 ,都是孩子们从后山一块一块赤手空拳的搬到校园里,然后把桌面磨平供孩子们课余休闲和下棋。杨校长还在桌面上题字。
张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杨校长用他那扛着千斤重担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桌面,深情无限地像抚摸着心爱人的脸庞似的。站在远远的角落,我看着看着,泪水沿着两家滑下。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让一个不出30岁的年轻人,有着如此大的勇气和坚定毅力,去成就这样一种难于上青天的使命,为了全校至少80%都是问题学生, 经费总是坐困愁城的学校,撑了8年。
当张老师在小小的校史馆里讲述学校8年来4次搬迁的辛酸历程,孩子们如何在漆黑的深夜背起沉重的背囊,把学校里的所有物件都扛在肩上,一件也不留地摸黑走了7,8小时,抵达新校址后不顾身上累累的伤痕倒头大睡的场景;更不忍孩子因为新校舍自挖的茅厕阻塞不通以后, 老师和孩子卷起袖子拉起裤管,跳入坑中用手把坑中污物一手一手掏出坑外的情况,我们一行9人,5男4女,不听话的泪水终于再也压抑不住的排山倒海而下。
而可恶的泪水,总是拭也拭不完。
整个参访过程,我终于瞥见了坚强刚毅的巨人扬昌洪校长,眼中泛着泪光。
也许,也许因为有杨昌洪校长父母对儿子的绝对信任和全力支持,才有杨昌洪这样的一个巨人。
他们两父子,同心完成了一首诗,至今仍就没有题目。这首诗,就钉在校园内的一棵大树上,树名,就叫同心树。
常青不老顶严寒
风吹雨打腰不弯
朝夕相伴情长驻
师生同心不怕难
上半阙爸爸写,下半句儿子填。
在这块教做家的陶园里,同心的恐怕不只血浓于水的父子, 还有不离不弃的师生情。
对眼前这位年轻人的钦佩和心中的感动,已经不是用言语能够表达的。
这趟行程因为航班提早离开贵阳,而遗憾的无法与陶行知研究会的副会长顾久老师会面,心中久久无法释怀。
临上机前跟顾久老师通电话。
他说,在杨昌洪校长的心中,教育已经变成了信仰,信仰转变成无穷的力量,所以他一定能够成功。
听到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我心中万马奔腾的起伏不能自己。
终于明白为什么杨校长在2010年除夕夜,能够在所有人以为他将因为会过劳而从此长眠不起的当儿,能够最终奇迹般的康复。
回国后,给他发了这样的短信:
因为是信仰,所以绝对不能倒下,还请您好好照顾身体。
是的,也因为是信仰,所以您一定能够成功。
深深祝福陶园这一个家。
深深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